原子習慣-看後心得
可以說這本書影響我很多,故而寫下這篇文章記錄自己吸收了些什麼。
改變身分認同
作者在書中提到這個案例,讓我深感認同 :
想像兩個拒絕香菸的人,有人遞出香菸時,
第一個人說 : 「不用了,謝謝,我正在戒菸。」聽起來似乎是合理的回答,但是仍然覺得自己是個吸菸者,只是試著在戒菸。
第二個人說 : 「不用了,謝謝,我不抽菸。」差別雖小,卻傳達出了身分的改變,他已不把自己視為吸菸者了。
回答決定了自己是什麼, 我想到我朋友興趣是變魔術, 他會在自己IG上貼出自己的魔術影片, 他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魔術師, 所以每周參加魔術師聚會、交流, 那麼當別人看到他時, 就會覺得他是魔術師, 因為他的習慣及定位, 導致了自己就是那個角色。
我也在這時打算開啟我小時候的興趣,長大後漸漸不再花時間做的事情 : 摺紙, 我打算每周更新我的興趣摺紙在IG貼文上,雖然我每篇的按讚數不多,而且現在也只能摺別人的作品, 但是當我做久了之後,可能就能開發出屬於自己的摺紙作品了~ 而且對外我也能說自己興趣是摺紙,畢竟我IG貼文擺在那,誰能反駁呢🤭?
習慣迴路
作者將建立習慣的過程分成四個步驟
- 提示
- 渴望
- 回應
- 獎賞
提示
讓提示顯而易見
我會在辦公室桌上放握力器, 方便我看到就可以隨手抓起來握個幾下, 我想這就是一種提示! 比起我想到要去運動,這樣子可以讓我看到就馬上執行, 目前也確實每天都有達成。
另外作者也有提到環境是很重要的, 處在什麼環境, 對習慣的影響是巨大的, 如果身處於客廳,電視機跟遊戲機就在眼前, 那麼要專心做事顯然就不會比待在房間書桌來的有用。
兩分鐘法則
作者提到小步快跑的概念,不要一次跨太大步,循序漸進。 之前是吃飯前會運動一下,伏地挺身仰臥起坐, 後來持續了幾天就放棄了,只要想到就好累,會抗拒。 後來我把思維改成 : 「 吃飯前先把瑜珈墊拿出來。 」 然後拿出來之後就會變成,反正都拿出來了,不如做個幾下😂😂
我覺得這也是滿有用的思維轉換方式~